欢迎访问诸暨市君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0575-87046692 | 400-6351-788 | 186-0585-1788

绍兴EPS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网络谣言兴起,迅猛如虎

2024-03-01 15:21:33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同时也给谣言的散布与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谣言轻则侵犯个体权利,损害机构形象,重则严重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 , 而一旦谣言披上“新闻”的外衣,借助新闻的公信力,其潜在危害则成几何级数上升,从而危害社会信任体系,引发社会恐慌,诱发社会混乱。正如桑斯坦在《谣言》中所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变得俯拾皆是。我们正生活在谣言泛滥的时代。不信谣,不传谣,是我们新传学子的基本要务。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一、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

网络的把关缺失为群体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匿性,信息机制在不同传播渠道中的嬗变衍化致使舆论“危机公关”现象不断出现,且社会影响巨大。以 2018年10月28日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该事件的车载视频曝光后迅速进入公众视野,24小时内占领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热门头条,最初的事故原因在网络中呈现为“逆行”“女司机”“高跟鞋”等关键词,因而大量“键盘侠”以情绪性言辞进行了所谓的“事件还原”,直到两天 后官方发声才揭晓事故原因,真相因此反转。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社交化媒体网络中的谣言嬗变实质为群体传播的隐匿性与内容把关的缺失性导致了“公关危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缺少对新闻内容的严格把关。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媒体往往为了追逐新闻时效性而将消息快速予以传播发散,在缺乏把关核实的基础上过多宣泄主观情绪,干扰受众价值判断,为谣言滋生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在舆论发酵过程中,官方的真相披露迟迟未到,匿名传播作用下的谣言机制经过虚假信息的包装流向社交媒介网,更通过群体模仿进一步壮大谣言恶势力。

二、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

当谣言进入媒介传播渠道后,“假新闻”充斥着整个媒介空间并通过传播活动不断激发受众情绪,形成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如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以此改变信息流扩散方式,进一步催化“谣言风暴”。网络谣言机制缘于新闻失实,“假新闻”的产生因素除了媒介新闻伦理规范的失守,最根本的是社交网络媒体的传播隐匿。

谣言的传播主要是为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人为地干预事件真相,新闻媒介在信息加工和内容择取上过度迎合受众心理而进行了议程设置,从而让受众接受的信息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与此同时不少社交媒体为了满足运营需求主动传播“假新闻”,如在“堂姐顶替上大学事件”中,微博平台中的“假新闻”标题以“可怜”“欺骗”等主观词汇进行了误导传播。在新闻失实的基础上,群体传播的盲目性会迅速开启舆论场域与集合行为,传播行为不仅存在主观性,更以激烈的情绪引发群体感染现象,最终嬗变为“谣言风暴”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

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强化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性能,在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为谣言机制的快速扩散提供了便捷手段,一度出现线上线下联动,加上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谣言机制加速了“沉默螺旋”的产生与发展,让舆情呈现一边倒的负面态势。这种谣言机制的形成并非真正的理性讨论,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让人们产生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势性胁迫公众趋同于优势意见,从而形成了“沉默螺旋”。

互联网为谣言的快速蔓延提供了传播前提,大量虚假信息以低俗、暴力、媚俗、泛娱乐化内容吸引受众关注度,通过群体传播的集合信息流引导受众行为,甚至从线上联动至线下,通过侵犯隐私、人身侮辱等手段将网络舆论引流至现实生活。

 

                                                                        赵家派出所宣


标签

上一篇:如何识别并避免传播谣言2024-02-28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浏览: